溪州鄉一位國三的鄭姓少年,在3月23日的中午還開心慶生,深夜卻因為玩線上遊戲被發現,爸爸一怒之下關掉電腦、沒收主機……
接下來是,鄭姓少年寫下遺書,從住處3樓一躍而下,頭部著地,血流如注而不治。
仔細端詳少年的照片,他看來就是一個面帶微笑的大孩子,靦腆又和善,怎麼會氣到不想活了?
或許有人說他是叛逆,或許有人認為他不懂得和爸爸溝通,然而,在我看來,他是一個自認無法對抗父權而犧牲的孩子(特別是兒子)。
記是2016年9月的中秋節假期,新北市一位國中男生因為深夜玩電玩,被爸爸沒收筆電,爸爸還作勢要打他,國三男立刻用床和衣櫃把門擋住。
隔天早上,老師電話詢問男學生為何未到校,爸爸又生氣地來敲門,這位男學生人生最後一句問話是:「爸爸,你願意聽我說嗎?」
爸爸一陣怒罵後發現怎麼全無回應,接著是樓下管理員急奔上樓,爸爸開門後看到驚慌失措的管理員說:「你、你、你……兒子躺在樓下!」
父母難為
這個世代的父母從小未曾玩過電腦遊戲,不曾著迷手機世界,簡直視3C產品為惡魔,總認為孩子不專心唸書、不認真學習,都是3C產品所害。
加上,從小成長未曾見識自己父母建立3C產品的遊戲規則,因而瞎子摸象地自行處理。引導正確的爸媽,孩子可以知所分寸,拿捏自如。引導有誤的爸媽,則是風險增高,不知何時衝突一起,孩子就縱身一跳了。
沒有爸媽想看到孩子血肉模糊地抗議,也沒有孩子故意和爸媽對抗到底,往往一時的衝突,讓發怒的大人一發不可收拾,也讓被言詞或肢體攻擊的孩子後退無路。
男孩的挫敗感
「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酷文化」一書,提及「現代男孩的感情生活,包括男孩對於被愛與被尊重的想望,以及他們傾向於用憤怒與暴力回應羞愧與憤怒,而不是用反應或溝通。」
書中特別著眼於男孩和爸爸的關係是既複雜又矛盾。特別是嚴苛、權威、口不擇言,甚至會暴力相向的爸爸,往往讓兒子的情緒停留在失望、羞愧、憤怒、沈默、自虐、衝動……
只要爸爸的責備聲越大,兒子的六神無主越嚴重,那種挫敗感,就會導致兒子絕望了。
前述兩個案例,家中女主人均缺席(不知是否都無法忍受處事急躁的前夫?),單親爸裡外要兼顧自是壓力重重,父子關係劍拔弩張之際,若有媽媽從旁緩衝、理解、引導,局面一定可以改善,只可惜可憐的孩子一時不懂得求助和自我調適,美好的青春歲月就瞬間消逝了。
在此建議盛怒中的爸爸,能否把「生氣有理」先擺一邊,讓孩子(特別是兒子)在有「愛」和「尊重」的感覺中,有話可說。
「爸爸,你願意聽我說嗎?」這句話充滿了期待、希望,甚至是乞求,希望所有盛怒中的爸爸都聽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