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流浪教師多年,李老師喜歡到不同學區,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互動。以她的觀察,國小三、四年級的學生最好帶領。下課時候,班上小女孩都喜歡圍繞在旁邊,有的幫忙拿簿本,有的說三道四,希望被老師喜歡。
明臻也是靠到身邊,卻不開口、不互動。看她是規矩文靜,可是少了小女孩的活潑好奇。
「老師,她是啞巴,她不會開口。」
班長曉薇這麼一嚷,其他同學七嘴八舌地呼應,李老師正想喊明臻過來,請她幫忙拿提袋,不料,明臻卻面無表情地轉身就走。
「老師,不要理她,她都是這樣啦!」
「不可以這樣說她,同學要相親相愛。」李老師制止學生用語言攻擊明臻。
看到一個孩子像孤魂野鬼,沒有同齡孩子的聒噪,更沒有同儕間的熱絡互動。李老師的眼神和她對上時,明臻立刻低垂或轉開,一張失去笑容的臉,實在無法讓李老師放心。
終於約到明臻的媽媽到學校,依李老師多年任教的經驗,她一眼看出明臻是媽媽的翻版。
明臻的媽媽在公務機構服務,請假不易,見到面時,發現女兒並不是在學校鬧事犯規,只是代課導師「額外」的關心,她急於離去。
「並不是孩子出問題才關心,許媽媽,妳有發現明臻不是很開心嗎?」
「她開不開心是她的事,」明臻媽媽一字一句地說著,李老師開始坐立難安,不知道還會聽到什麼。
明臻媽媽又說:「我做媽媽,能供她吃住、唸書,就是這樣,我還能怎樣?」
好一個絕情的媽媽,陌生人般地切斷和女兒的感情,不,是切斷了感覺。
「李老師,我的孩子我會注意,妳不用太操心,自從四歲時,她爸爸生病走了,我就是訓練她要堅強獨立,我也不可能陪伴她一輩子,什麼時候會走都不知道,她怎能不勇敢一點?我常對她說──不要怪媽媽無情,這是妳的命,妳沒有兄弟姊妹,妳要學會一個人過日子……。」
好沈重的字句啊!
李老師望著眼前個頭矮小、穿著樸實,講起話卻斬釘截鐵的家長,她安慰也不是,勸導也不易。
孤兒寡母在社會上確實支援薄弱,但也不需要用冷漠方式訓練年幼無知的女兒呀!以李老師多年來和家長互動的經驗,她看出明臻媽媽外表冷酷,其實內心銅牆鐵壁搖搖欲墜,她用切斷真實感受、疏遠自己的感覺,好讓自己撐住一個家,結果,女兒身心受創了。
家長盲點
當一個家長對孩子說出「你要學會一個人過日子」,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然而,女兒並不是在親切的摟抱和溫馨的鼓勵中學習,這時的切割和冷酷,讓女兒感受不到媽媽的支持,更不明白為什麼爸爸走了,世界驟然變得冷淡無味?
孤軍奮戰的媽媽可能個性好強,不習慣向周邊親朋好友尋求支援,她也未注意到個人潛意識裡埋藏著「人生無常」的恐懼,因而提早把「堅強獨立」用來教導女兒。
「人生無常」和花開花落、月有圓缺一般地自然,這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和面對的一環,明臻的媽媽因為丈夫驟逝,深受刺激,因而萌發要女兒堅強一點,勇敢一點,出發點是對的,但是彷彿速成班的生命教育,一口氣地硬塞,女兒如何消化得了?
家長筆記本
明臻的媽媽可以透過諮商輔導,將繃緊的武裝信念鬆開,把長期自我保護的假面具解除。
其實,人是可以脆弱的,是可以求助的。明臻的媽媽需要的就是李老師的臨門一腳,學習重新認識女兒的內心世界,明瞭女兒的情感已經荒蕪一片,做一個最親近的家人,豈能視而不見?
更何況媽媽不練習和自己的感覺靠近,女兒又如何接觸到媽媽的溫度?儘管母女朝夕相處,女兒感受到的媽媽其實是「近在眼前,遠在天邊」地陌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