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祖母那一輩,離婚是一件讓家族蒙羞,女兒不准回娘家的年代;到了父母那一輩,離婚或有所聞,通常都是低調進行。
現代社會的小家庭,夫妻離異似乎成了家常便飯,目前台灣離婚率已成為全球第二高的情況下,兒子或女兒把小孩帶回原生家庭,依靠老父母協助,成為新一代的社會趨勢。
其實,在婚禮舉行的當下,沒有任何新人準備離婚,多少是因為磨合上有困難、又各執己見,導致比翼分飛。
離婚的年輕夫妻通常沒有想得很遠,能顧好眼前身心不致受創,能顧好子女不致失學失志已經不容易;至於伸出援手的長輩,通常在勸阻無效之後,不得已接受年輕人離異的事實,有的提供金援,有的甚至需要協助照顧孫兒孫女。
傳奇女性的一生
有一位民國初年被老公離掉的女士,當年她吃盡苦頭,在英國異地獨自生活,還要照顧出生不久,因營養不良又染病的第二個兒子,可以說是生不如死。
但是這一切沒有擊倒她,環境磨練了她堅毅不拔的性格,也有了不同於同輩女性的遠見。這位令我佩服不已的人是張幼儀女士。
張幼儀女士是詩人徐志摩的元配,因為兩個家族聯姻而成婚,但是打從一開始,徐志摩沒有將張幼儀看在眼中,為了躲避長輩安排的婚姻,徐志摩結婚三年後遠赴英國留學。
獨守空閨的張幼儀就是照顧徐志摩的爸媽和兒子徐積鍇。後來,張幼儀曾經到英國找徐志摩,但夫妻關係並未好轉,接著,徐志摩因為愛上林徽因急於求去,兩人因而離婚。
張幼儀離婚後在德國學習幼兒教育,她下定決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
果然,張幼儀很爭氣地做到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成為財星高照、一帆風順的商場強人,也把大兒子徐積鍇養育成人。
改變人生的新決定
這段名人軼事最引我注意的是──當徐積鍇決定到美國留學時,身為母親的張幼儀面臨了一大抉擇,徹夜未眠的隔天早上,她找來了兒子和媳婦張翠文,告訴他們新的決定。
張幼儀勸兒子邀老婆一起留學,當年張幼儀因為學識無法和徐志摩匹配而吃盡苦頭,也因為分隔兩地而情分變淡,如今,兒子步上他父親的後塵,將隻身出國留學,往後極有可能重演夫妻分隔兩地、感情生變的命運。
智慧聰明的張幼儀已預知後果,她潛意識裡深埋的恐懼也已讓她明白──成全媳婦才能成全兒子。
因此,張幼儀告訴徐積鍇和張翠文:「你們一起去美國留學,四個孩子(三女一男)由我來照顧吧!」
各位沒有聽錯,張幼儀真的接手培養三個孫女一個孫兒,後來個個傑出優秀,而兒子媳婦也在美國分別得到博士、碩士的學位,一家人成就高而且幸福。
可以說,張幼儀當年在徐志摩身上得不到的關照,她從中習得了自立自強的智慧,而且不斷學習新知,接觸教育理念來栽培兒子,栽培媳婦,栽培兒孫。
當年張翠文尚未嫁給徐積鍇之前,張幼儀便積極培養未來媳婦的資質,聘請家教,讓她學習各種語文和課程,充實個人素養,所以,當張翠文和徐積鍇一起留學美國時,兩人平起平坐,思想交流一點也不困難。
張幼儀經歷了離婚之苦,她不希望兒子重蹈覆轍,不希望媳婦跟她一樣吃盡苦頭,更不希望家族中的兒孫飽受分離流浪的折磨。
多數人接手隔代教養的責任時是自顧不暇,也無可奈何,我看到的張幼儀這位女中豪傑,她卻以媳婦的幸福為著眼點來出發,自然造就了兒子和孫輩們的幸福。
那一個徹夜未眠的夜裡,張幼儀想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隔天早上她說了改變兒孫命運的那番話卻是一位長輩的遠見和格局,沈吟之餘,我們是否學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