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憶,15歲的國三生,每天背著書包正常地上下學,她穿著整齊,嘴角有著淺淺的微笑,通常看不出來,她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有一天,媽媽接到校方電話,說是女兒有情緒障礙,準備安排每週一次的諮商,希望家長出席討論。
穿著大紅套裝的陳媽媽,高跟皮鞋發出尖銳的叩響,腳步零亂急促,進了諮商室,屁股尚未坐定,就出聲抱怨:「你們知道我有多忙嗎?歐洲客戶剛到,股東會議也開到一半,咦?她爸爸呢?你們為何沒通知他來?難道他就可以不管嗎?」
媽媽完美又強勢
美憶很久以來沒好好看過媽媽,通常面對面時,是學校成績排行表被甩在地上,連簽個家長名字也不肯;要不就是餐桌上逼著她把兩杯牛奶硬生生地灌進去。
此刻,低著頭的美憶被一連串的聒噪驚醒,望了一眼,又迅速低下頭,說不出是嫌棄?還是失望?
一旁的導師看出端倪,立刻打圓場地說:「陳媽媽,我們知道您很忙,不過美憶長期失眠,在教室精神不濟,問她任何問題,不是搖頭不語,就是低頭掉淚……」
「這,怎麼可能?我的女兒我還不懂嗎?從小她跟我一樣,倒頭就睡,而且我們母女很有得聊,一點問題都沒有呀!」
接下來,諮商室是一片沈默的尷尬。
陳媽媽從小是第一名長大,腦筋聰穎,反應敏捷,唸書對她而言是輕而易舉,她在美憶小學階段還能耐心陪讀,讓美憶的成績勉強維持在前三名。
美憶升上國中後,夫妻鬧不和而離婚,媽媽開始創業生涯,生意越做越大,母女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離。
「妳功課有什麼不會就來問我,我當年可是大學榜首,難不倒我啦!憑我的基因,妳一樣可以進第一志願。」
完美主義的媽媽從不放棄女兒也要爭第一,搶頭先。加班到深夜返家,從女兒臥室的玻璃窗望進去,總能看到女兒坐在書桌前的背影,她就安心地上床睡覺。
提起這個小格子的玻璃窗,媽媽自認聰明絕頂,居然想出這個妙計,讓女兒不用開門,自己也一目瞭然;她卻不知道──美憶的沉默抗議,並不是小孩不懂事,而是隱私權被侵犯的憤怒。
「妳沒有媽媽聰明,我會幫助妳。」「等妳長大,妳就會懂,這一切都是為妳好。」媽媽這些話語並沒有讓女兒開心,反而越來越退縮,直到校方通知,陳媽媽終於要面對──自己並不真的完美,在教養女兒的路上,她做錯的事多到自己都數不清了。
完美感的陷阱
自視優越的父母,認為我做得到,孩子也一定做得到,他們無法體諒孩子做不到、做不好的挫敗感,只會一味地責備孩子不夠努力、沒有進入狀況。
完美主義的父母用高標準的眼光要求子女,孩子將吃盡苦頭,因為孩子是另外一個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天賦能力,也有自己的生涯發展,並不是順著父母的道路才能做自己。
美憶的媽媽尚未看出自己在教養上的盲點,也未深入覺察──當自己說出:「如果你不夠好,我來幫助妳,改變妳。」或說:「我的孩子那有這麼笨。」,其實潛意識隱藏著個人的恐懼,害怕孩子真的不如自己的期望,害怕孩子讓自己丟臉。
而這種恐懼在家中漫延,有警覺、有能力的孩子會儘早脫離,出遠門去尋找自己。而無力對抗也不清楚生命中究竟發生什麼事的孩子,例如美憶,她就困在另一種潛意識的恐懼:「我怎麼追都追不上媽媽的程度,我真的很笨,不OK了嗎?」
媽媽的人生作業
這種矛盾糾結的感覺,往往等到大人碰到人生大挫折,或是透過成長察覺到自己的誤區,或是子女逃家、罹患憂鬱症等大反彈,自視完美的性格才得以反省和修正。
美憶的媽媽去到學校諮商室,這是她真正面對挫折的第一步,她願意仔細聆聽校方輔導老師的建議,願意去面對內在深層的恐懼,才有機會了解女兒,原來失眠已久、原來失語已久、原來痛苦已久,全部和媽媽自視高人一等有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