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ZN AM1300 中文廣播電臺     
DJ 介紹

新手媽媽的內疚 吳娟瑜

內疚感是良心的一道防線,可能在與人對話中被指責,或是與團體互動中,發現自己做得不夠好的一種感受。有內疚感的人至少懂得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對自己、對他人都是一次修正關係的機會。

有一天,在導師班的成長分享時,新婷突然眼眶一紅,話說不下去。我請她回到五分鐘前以來所說的話語,看看是哪一個感受讓她被觸動了?

當時,學員各自分享一個月以來的家庭作業,新婷提及唸小學一年級的兒子怕黑,連上個廁所都要大人作陪,若新婷大聲制止,不准他膽小,兒子立刻飆出眼淚。

過去,新婷看到兒子愛哭,她會不耐煩地勸說:「你要勇敢,自己的家有什麼好害怕?走,走,走,快去尿尿!」當兒子越是膽小模樣,她越是催促。

後來,探討到人類共同怕黑的現象,同時談到孩子在童年階段的焦慮需要大人的理解和接納,新婷恍然大悟,同時內疚自己竟然對兒子如此苛刻。

新婷說:「我好殘忍,兒子已經害怕擔心,我還怪罪他,讓他心靈受傷更深。」

新婷在教養子女過程中能夠有所覺察,這是好事,但是若一直停留在自責內疚的情緒中,對自己、對兒子反而不好。

原來新婷看到導師班的同學,各個在生活習慣、遊戲規則,和親子關係上都得心應手,唯獨她似乎造成了兒子成長過程中的陰影,她問我:「吳老師,怎麼辦?我來得及救我兒子嗎?」

「問題沒有妳想像得嚴重,停止內疚才能繼續往前成長。」

內疚感是內心有一把嚴格的戒尺,看到孩子退縮不前,或是遭到公婆、丈夫的責難:「連一個孩子都帶不好。」這時,內疚感更深。

「新婷,其實妳是一個盡責的媽媽,對不對?妳注意孩子的身心發展,妳希望調整教養的態度,這對孩子是有正面的意義;如果,因為產生內疚感,開始為了補償而對孩子過度呵護,造成孩子反過來予取予求,這也不是好現象哦!」

新婷聽到這裡,眼眶不再濕潤,她吸足了一口氣,鼓起勇氣問道:「剛才想到兒子從小被我錯誤對待,我心裡很難過。現在聽到若因內疚感而補償兒子,會造成反效果,那麼,我該怎麼做呢?」

「有內疚感的父母往往態度、口氣過於討好孩子,會讓孩子是非不分,抓住父母的把柄來情緒勒索,不如我們就是不再自責,接下來做對互動即可,例如:兒子怕黑,今後妳陪他說說笑笑一起走過暗黑地區,適時地把燈按亮,讓他感到安全感,一次、兩次、三次……,長大後,這種恐懼的感覺會逐漸消失。」

新婷終於明白──接受身為父母難免不是完美,停止內疚才能更正面教導兒子。

家長盲點

常見努力成長學習的學員,在某個階段突然踩剎車,因為看到自己過去錯誤的觀念和教導,造成孩子反目成仇,或是不如預期,挫折感和內疚感就傾巢而出。

挫折感是對事情的結果不滿意;內疚感則是對自己極度的自責,對孩子有極深的愧疚,這種屬於個人潛意識的恐懼,將影響親子關係的平行進展,同時於事無補。

若要去除這種盲點,需調整出三種心態:

一‧容許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繼續修正即可。

二‧容許孩子有各種行為發生的可能,親子共同成長即可。

三‧容許自己透過學習來修正親子關係,同時將個人潛意識的恐懼逐步清理。

家長筆記本

新婷調整的速度很快,當她的教養心態調整到正確的頻率,不是帶著內疚、頻頻向兒子道歉;也不是停滯不前,猶豫該如何做,她發現兒子的成長越來越穩定,不像過去常對新婷說:「妳都不懂我。」也不會說:「妳到底要我怎麼做?」

當新婷成長到一個收放自如的教養姿態,兒子也就常開心地說:「媽媽,謝謝!」「好,我知道了。」

新婷還將這段心路歷程跟老公分享,希望他能理解她有過的心理波動,並支持她在教養兒子時的方式,兩人一起給兒子正面的鼓勵。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end this to a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