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我的學員秀鳳,她是盡心盡力照顧婆婆的好媳婦,但是老公的兄弟姊妹並不領情,大家各自忙著事業,只會蜻蜓點水來探望,還批評秀鳳自作主張、照顧不周。
「我婆婆很可憐,年輕時吃了許多苦,年紀大了,孩子也不太理她。……」秀鳳沒想到自己是不被尊重善待的「外人」,她還是站在婆婆這一方,愛心耐心地聆聽和照護。
我提醒她:「妳優先把自己照顧好,千萬別一直搶在前頭做,有時候也該讓那些兄弟姊妹善盡責任。」
說是這樣說,那些光說不練的兒女還是我行我素,而每回見到秀鳳,就是聽到她說:「我婆婆好可憐……」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目前在長照制度初期推展階段,社會福利還無法周全進到每個家庭的老人看護,只能自掃門前雪,自求多福了。
在當年推展「兩個孩子恰恰好」的時代,夫妻倆沒想到年老時將面臨乏人照顧的困窘。儘管大家有共同的覺悟──年輕一輩正在養家養子女的階段,不要再增加他們的負擔,然而……
需要有人攙扶到醫院,需要有代為尋找合適的醫療系統,需要有人跑腿到醫院取藥……,身為親生子女,不找他們,那又要拜託誰呢?
目前台灣社會有如下三種類型來照顧老爸老媽:
一、時間分配型
一、三、五或二、四、六,子女夫婦在開會討論後列下輪值表,每位家人公平合理地上門來照顧,免去老爸老媽各地輪流住的尷尬和不便。
我曾遇到一個家庭,17歲兒子自認要考大學,不肯讓出房間給阿嬤住而起了家庭革命。當時,阿嬤坐在沙發上,一直說:「沒關係,沒關係,我可以睡客廳。」
二、財力分配型
有的子女收入佳,又擔心照顧不週到,於是各房平均分擔外勞費、伙食費、營養費,然後,有空時各盡孝心來探望老爸老媽。
若是子女自身難保,顧不了許多,就會出現第三種最可憐的類型。
三、一肩扛起型
不久前,土城一位38歲男子,雖然有2位姊姊、2位哥哥,但各自成家,無暇照顧父親,他是排行老幺,打零工過日子,在長期經濟拮据又照顧勞累下,取得父親同意,先餵食安眠藥,又加打胰島素,讓他「一路好走」。被問起為什麼如此對待老爸?男子說:「社會的悲歌啊!」
高雄吳姓男子,在家中排行老三,他有大哥、大姊和小妹,但他們均已成家,大家認定未婚而留在家的他是理所當然的照顧者。
已經55歲的他,原本從事水泥工,因長期勞力已有退化性關節炎。再加上長期照顧父親而身心俱疲,結果在2019年1月10日勒斃病中的老爸,再用同一條繩子上吊身亡。
似乎弒親均以男性、未婚、缺錢,本身也有病痛者居多。他們孤立無援又缺乏親情系統關照,以致一不做二不休,了斷了長輩的一條命,有的甚至當場一命償一命,誰也不欠誰了。這真是情何以堪啊!
環顧四周,家中有女兒的長輩最有福氣了,女兒總是噓寒問暖又樂於陪伴,直到父母很老、很老的時候,通常女兒也是下不了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