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過一天,喜樂過一輩子,這對有些民族、有些地區,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也有些家族,祖祖先先一脈相傳,少有笑容,少能開懷,族人長輩相聚時,眉頭深鎖,不苟言笑,還常對晚輩說:「快樂過頭,小心有不好的事發生,低調一點,不要太高興。」這成了晚輩子孫成長中的噩夢。
樂極會生悲嗎?從情緒管理的角度來理解,人的身心狀態並不會快樂到極致就發生不好的事;通常是有些喜事之後,正巧遭遇不妙的事,以致祖先長輩,把它們當「情緒鏈」來連結。(情緒鏈,指情緒和發生事情的經驗狀態做了連結)。
不可以太快樂?
學員明真近日和我討論女兒的一段話,讓我感觸極深。
明真和前夫離婚後,女兒一直和爸爸同住,公公婆婆住在鄰近,常去探望。
兩天前,十三歲女兒和媽媽愉快同遊,由明真開車載她回到爸爸家的巷口。臨下車前,懂事貼心的女兒低著頭,想了想才說:「媽,有一件事,妳不要生我的氣,等一下爸爸如果問我跟妳出去好不好玩?我會說『一點也不好玩』,這樣下次我才有機會和你見面。其實,我跟媽媽是好玩的。」
明真說她怔了一下,但是片刻不到她弄懂了,原來女兒夾在分開的父母之間,在矛盾中尋找薄弱的立足點。
「沒事,媽媽不會怪妳,我們在一起很快樂,不是嗎?」明真如此回答,女兒才放心地下了車。
明真和我分享時,除了疼惜女兒從小夾在父母之間的為難,也為她被迫早熟的際遇深感抱歉。
「那個家我根本待不下去。」明真準備告訴我婚姻始末,以及她對「樂極會生悲」家庭信念的抗拒。
新婚階段,明真對婆家的人情作風尚不熟悉,有一回,大伙兒坐在客廳看電視,螢光幕上藝人搞笑畫面,惹得明真噗哧笑了起來,沒想到左邊眼角餘光射來一道刺人的眼神。
公公坐在那裡。嚴肅的表情非常冷酷,還說了聲:「有這麼好笑嗎?」,明真立刻收住了笑聲,只聽見婆婆打圓場地說:「明真有身了,承達,你就帶她回房休息吧!」
不一樣的家庭
當時小倆口還住在婆家,進到小小的臥室,換成老公承達對她的數落:「妳看,就跟妳說過,樂極會生悲,妳就是不信邪!」
漸漸地,明真發現婚前沒注意到老公家庭的陰暗面。在這個家裡,沒有高談闊論,沒有歡天喜地,更沒有獎賞鼓勵,和她的原生家庭迥然相異。
家庭害怕快樂,不習慣快樂並非一朝一夕形成,明真的老公深受影響,開始用公婆限制他的方式也來限制老婆。
明真在爭吵時,常忍不住地問他:「當初你說喜歡看到我大笑的模樣,現在為什麼反而不准我開心呢?」
沒有答案,因為她老公自己也不明白原生家族的壓抑早已在他潛意識裡建構銅牆鐵壁,要避免不幸的事情發生就是謹言慎行,不苟言笑。
直到女兒小學一年級時,明真終於有機會重返職場,由於她聰明幹練,做起業務得心應手,因此一路爬昇。
有時,她在家接到客戶的電話,說說笑笑之際,老公總在她掛下電話時,對她冷言冷語:「對客戶比對老公還客氣,妳怎麼能笑成那樣?」
曾經念在多年夫妻情份上,明真想幫助老公掙脫原生家族的情緒包袱,也邀請他出席成長講坐,但是老公常一口回絕。
明真的老公不但拒絕,還拖她一起下水。壓垮他們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明真談了多個月的客戶終於首肯,簽完大訂單後,老板謝謝她,同事恭禧她。回到家,當時是國小六年級的女兒跑來擁抱她,喜不自勝的明真,回頭一望,老公露出當年公公冷峻的神色,很不以為然地說:「妳是不是陪客戶上床,否則那有那麼容易到手的訂單?」
好大一盆冷水從頭頂直直澆下來,明真看到一個無法「有福同享、有苦同擔」的男人,她不想讓自己繼續過著委屈求全、長期壓抑的生活,終於下定決心分道揚鑣。
幸好女兒不受影響
離婚後,女兒撫養權歸老公,一個月總有兩個週末母女碰面歡聚。已經是國中生三年級的女兒落落大方,和她一樣笑口常開。
明真笑著說:「可能我的基因比較強,還有,從小她常跟著我聽演講,人生觀開闊,自我探索能力也強,我們常聊到阿公、阿嬤對她爸爸的影響,她說──將來要做個散播快樂種子的人,教大家每天都要過得開心快樂。」
明真跳脫了「樂極會生悲」的桎梏,幸好女兒也不受影響,明真說:「我鼓勵女兒要學習自得其樂,並且助人為樂。」
誰說樂極會生悲呢?快樂本來就是人類值得享有的情緒,不是嗎?
萬一碰到不習慣開懷大笑,還會來扯後腿的人,那麼,需要釐清是他的問題?還是我們的問題?才不會一頭栽入、萬劫不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