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愛一次)
「遺憾」一直是情愛關係中的未了情。
主動離去的人帶著個人的生涯規劃,或是不得已的苦衷轉身退場;被迫分手的人則是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境中默默療傷。
得不到的遺憾
多次陪伴失戀者的經驗,自己也曾經在情海浮沈,終究明白一件事──遺憾是因為「得不到」的失落,以及對付出感到「不甘願」。在佛陀智慧裡,這些都是貪瞋痴的迷思。
當然,年輕時期再有智慧也難免困頓,因為too young to love,不懂得珍惜,也不懂得以感謝之心和對方分手,以致遺憾趁虛而入。
我常應邀到大學校園分享「戀愛管理」課程,發現投入一段感情生活,人人趨之若鶩,但是在感情生變時,如何不傷人心的處理,如何漂亮的離去,多數人是茫無所知。
家人很少談及,學校教育也不重視,所以大家就是各自摸索。會處理的,讓雙方好聚好散;不會處理的,避不見面,對方也不好受。
分手可以不遺憾
學員百卿曾提及分手的男友如何善待她。百卿的前男友當時26歲,是大學研究生,當他愛上另一個女生時,毫不迴避這個「變化」,他找了百卿,兩個人把「移情別戀」攤開桌面。
儘管百卿自認沒犯錯,前男友不應傷她的心,前男友就是認真地聆聽,過程中沒有大聲呵責,沒有強行辯解。
三個小時討論中,前男友讓百卿不停地發問,不停地挽留,前男友仍是情緒穩定地陪伴和理解,最終,百卿明白「大勢已去」,乞求和眼淚攻勢完全無效,前男友做了人生一個重要的新決定,唯有「珍重再見」才是自尊自重的離去。
「回想起來,他的態度並沒有貶抑我,語詞是關心和感謝,這讓我越說越平靜,反而能接受──做不成情人,至少是好朋友也不錯。」
這是我聽過最成熟的一個分手處理,百卿後來真的尊重前男友的離去,兩人還是保持連繫,全無遺憾。百卿說:「慶幸有三小時的陪伴,讓我不用花一輩子的時間去處理後續。」
怕對方傷心?
多數人耽心對方傷心欲絕,反目成仇而不敢明說,也有的人沒學過分手處理,因而能躲則躲,不了了之。
近日閱讀一行禪師作品「初戀三摩地」,他描述出家人心動的景象:「我也很害羞,看她從不敢超過一、兩秒鐘,然後就垂下眼睛。幾分鐘後,我道了別,回房間。我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但我知道我的安寧被擾亂了。」
一行禪師以他個人在國際間、佛教界令人景仰的地位,仍不諱言當年初戀帶給他的震撼。
「愛對於我是不容易的,對她則更為困難。我的愛像一場風暴,她被擊中了,被風暴席捲而去。」一行禪師描述這段愛情差一點成為「遺憾」,卻又昇華為永恆。
這過程中,一行禪師曾寫信給她,「然而她根本沒來看我,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後來我才聽說她從來沒收到過我的信……」
一行禪師還寫到「我對她的愛情沒有減少,但是它不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人身上。」一行禪師化小愛為大愛,開始引導更多出家人從事社會服務。
照理說,「失去連絡」應該是一種遺憾,「見不到面」是一種掛心,但是,一行禪師用了三個步驟解決了所謂的「遺憾」。他讓初戀至今仍以某種方式存在生命裡。
一行禪師的做法就是:
一、成為真正的自己。
二、好好地成長。
三、建立深沈的自尊。
前兩項很容易理解,建議在感情困惑的人回到生命的中心點,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離去的人」是來協助我們映照內在的不足,值得繼續反觀和學習。
至於「建立深沈的自尊」這是一個有趣的答案,我正試著明白字句裡的奧秘。